1999年,一名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参加了北京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会上,他细细聆听了各国设计同行对建筑学发展的畅想,并为“21世纪的建筑学”深深触动。从此,他坚定了成为建筑师的理想。
历经廿载的磨炼,彼时的青葱少年已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从被誉为“鼎盛洞庭”的湖南省博物馆,到湖南省第二高楼长沙世茂广场;从穿梭地下世界的轨道交通,到连接浩瀚蓝天的黄花机场,星城随处可见他留下的印记。
他就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勇。
从机场航站楼到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衍变中探索建筑设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远超以往,长沙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空间被快速填充,城市出行规模与频率急速上升……在这种城市快速衍变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转向公共交通,空间利用从地上向地下拓展,轨道交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2009年1月,长沙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获国家批准立项,轨道交通迅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良好的发展前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开始筹备进入轨道交通设计市场。尽管在建筑设计行业成绩斐然,但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而言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打造一支有决心、有耐心、能创新的设计攻关团队,是拓展新兴市场的关键。
因为有过交通建筑的设计经验,赵勇很快就被团队选中。彼时的他刚刚结束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任务。在这个项目中,他不仅重点解决了大规模协同设计、机场工艺流程和行李系统等专项技术的难题,还积极与同事合作参与其他设计工作,表现相当突出。该项目最终荣获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国优二等奖、鲁班奖等荣誉。
机场工作图
虽然通过长沙黄花机场新航站楼项目对交通建筑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机场与轨道交通毕竟不是一码事,摆在他面前的形势依然严峻。“轨道交通设计团队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没有市场。”他用“三无”来形容当时的状态。最初参与轨道项目的团队成员很少,他们中没有人对这一领域有过深入研究。
作为攻关团队的负责人,赵勇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展开了对轨道交通设计领域的深层探索。通过两年的积累沉淀,轨道交通设计团队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技术实力逐渐增强,团队的能力大幅提升,足以应对常规轨道交通项目设计的挑战。不仅如此,他们忘我工作的热情还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其他同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加入,轨道交通设计团队的规模随之日渐扩大,市场也渐有起色,他们成功中标了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项目,为长沙市第一条地铁线路的顺利运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零基础攻克BIM难题,以全局视野把控团队
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团队逐渐意识到轨道交通建设的独特性:地下建筑在城市既有环境中建设,必须保证已有城市设施的安全,客观条件要求设计师必须做出非常精确的设计,避免各种物理冲突。那要如何提高设计的精确度呢?“我们不能钻到土层里去观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已有的东西都通过三维模型虚拟建造出来,然后在这个虚拟的场景里做设计,这正是BIM的工作。”以此为契机,设计团队又开始了对BIM领域的全新探索。
他们相信BIM不仅仅是一款软件,更是一个领先的概念、一套未来的体系,甚至是工程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在逐步信息化、智能化的建筑设计行业中,BIM技术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对BIM技术研究的越早、越深,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就越具有竞争力。他们从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主动对BIM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2012年,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BIM设计研究中心,开始对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他和同事们坚持设计导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狠抓细节、不断总结与交流,找到了不少创新点与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集设计、BIM技术应用与项目管理于一体的特色化BIM技术探索之路。
赵勇在株洲推广BIM技术
赵勇等人的努力在2016年的湖南省首届BIM大赛中获得了回报。他们申报的长沙世茂广场项目技术先进、系统性强、针对性解决了工程实际难题,为项目创造了新的价值,与其他项目相比在多个层面均有优势,最后顺利斩获一等奖。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以此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全身心投入于BIM领域的深层次探索。
这些年,赵勇在设计项目中的角色逐渐从普通参与者转变成了协调者、支持者,他的心态也渐渐地产生了变化。“随着设计实践的积累,我感觉自己的视野与胸怀更开阔了,”他说,“以前看问题习惯于从个人视角出发,现在则倾向于整个项目的视角,有时候还会自然地选择社会性视角,毕竟建筑设计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行业,建筑设计行为会影响很多人,也会影响一座城市很多年。”
从名家处学习态度,在职业精神上继续进步
2002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赵勇入职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新来乍到的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师傅吴维主持的长沙市新殡仪馆项目,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极广且关系大量的社会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建筑行业强烈的内在社会属性,也感受到了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一份社会责任感。
为了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有所作为,赵勇一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然而很快他便发现,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一个综合楼设计项目中,他左思右想构思了多个方案,但业主始终不满意。从那时起,赵勇愈发感觉自己的设计能力与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因此,他在2005年毅然选择重返校园。在大学校园中,赵勇对建筑设计及相关理论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规律。通过此番研学,赵勇的知识储备丰富了不少,视野宽度和思维纵深都有所拓展,这为日后处理繁杂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重新回到设计院后,几次与国际知名设计团队的合作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在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期间,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与世界知名设计团队——矶崎新事务所展开了深度合作,大师对设计工作的执著令赵勇十分动容:“那一天天气很热,博物馆还没盖完,85岁的矶崎新坚持自己爬楼梯,从下往上一层一层的查看工程进展情况,着实让人敬佩,我认为他对设计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有一次,赵勇和他的团队与美国迈耶事务所合作设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在一次方案讨论会上,业主代表提出了挪一扇门的要求,这在国内多数设计师眼里是一件几秒钟就能解决的事情,但迈耶事务所认为挪门就会改变整个建筑的模数体系,因此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系统性思考,他们在会议中没有草率的响应业主的需求。一周以后,他们向业主提供了六个不同的模型方案,看到迈耶事务所的成果,业主都惊呆了!赵勇感慨道:“他们把责任心、专业素养和职业信仰,还有匠人精神等好多东西都结合到了一起,这种态度与职业化程度令人钦佩,设计完成度与整体品质都很不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十多年过去了,在同事们眼中,赵勇早已成了久经沙场的老手,但他认为自己在专业上仍需继续努力,他也相信自己在技术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较强的技术能力,但关于设计工作的态度,关于对建筑的理解,关于对城市衍变的理性认知与适度参与,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