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全面整体优化升级

 在北京,平均每天会诞生900多家经营主体,注册337家科技型企业。蓬勃的市场机遇和创新活力呼唤着营商环境锦上添花。

在经历了6个版本压茬迭代升级后,北京营商环境开启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要求的改革。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清晰勾勒出未来北京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标志着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

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在新阶段,北京将建设高效协同的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等六大环境,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等八大行动,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北京服务”,让企业和老百姓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

范围更广 领域更多

首要任务聚焦京津冀营商协同

从2018年启动营商1.0改革至今,北京已经压茬推行6个版本改革,累计推出了1270多项措施,实现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北京需要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杨秀玲说,今年发布6.0版改革方案后,本市立即着手全面总结6年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过程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建议,形成了以打造“北京服务”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新阶段“管总”文件。

这份“管总”文件与以往的营商环境改革方案不同,涉及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在内容上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提出了“1368”的框架性内容:塑造1个“北京服务”品牌;夯实国际一流的“北京标准”、人民满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区的“北京诚信”三大基础,强化“北京服务”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京津冀、市场、法治、投资贸易、政务服务、数字社会等六大环境,带动“北京服务”提质增效;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科技创新服务提升、产业生态优化升级、数字政务提质增效、政策环境规范提升、助企暖企护航、宜居城市建设、宣传等八大行动,实现“北京服务”全面领跑。

“范围更广”的一大关键便是将目光聚焦在京津冀大地上。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北京把打造高效协同的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杨秀玲说。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推出4批共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包含涉企经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4个领域,企业群众在三地自贸试验区乃至更大地域范围办事,实现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共同公布第一批50类、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涉及京津冀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14家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建筑、测绘、工程等50个类别的从业资质资格,进一步降低跨区域办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跨境贸易协同开放,推动三地空港、陆港、海港互联互通,520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三关”互认,三地通关效率和便利度显著提升。

三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营商环境各有侧重点,如何携起手来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杨秀玲介绍,三地将深化落实“1+5”框架协议,推动资源共享、同事同标、互认互通、高效协作、协同开放;携手共建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构建多主体协作创新机制,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跨区域提供服务,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广泛汇聚、自由流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生态,建立健全产业链分工合作和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管理,形成结构优化、质效领先、高效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助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北京服务”延伸拓展

实现公共服务暖心贴心

从跑4个部门变成只找1个窗口,申报材料由76份减至27份——几个月前,准备在京举办“IDO动漫游戏嘉年华”的北京爱度次元文化传播公司体验了北京大型活动“一件事”集成办的快速审批效率。该公司工作人员潘一欣表示,“原来办一场活动至少要提前1个月,这次仅用了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审批。”

这种办事模式就是把过去举办大型活动的“一堆事”变成了“一件事”——集合了所需的各种审批手续,还将向各级监管部门报备的事项同步纳入,做到流程之外无环节、清单之外无事项、窗口之外无跑动,真正帮助办事人“一次办成”。

“本市聚焦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围绕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涉及的重点领域,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强化数据共享,打造集成办事服务,上线出生、入学、就业、婚育、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融资信贷、生产运营、退出市场等50余个‘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市政务服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明哲说。

同时,本市建立健全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主体、镇街为基础、村居为延伸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共建成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481个,村居服务站7000余个,园区、商务楼宇、商圈政务服务站点36个,设置窗口2.5万个,向企业民众提供一站式、集成式政务服务。

越来越方便的政务服务已成为“北京服务”这块金字招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企业在北京经商、员工在北京生活,所感受到的服务不只政务服务这一类。于是,“北京服务”向更广领域拓展。

“《意见》从以优化政务服务为主,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实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企业服务主动精准、公共服务暖心贴心。”杨秀玲说,本市将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多企业咨询和诉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将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还特别将企业群众感受最直接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便民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提升规范性和便利性,通过推进“八站两场”互联互通,促进站城融合、完善接驳换乘、增设便民设施,提升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服务效能,打造“家园式”便民服务中心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和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舒适、便利、有温度的服务。

不回避问题差距

拓展改革范围领域补短板

虽然在6个版本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了超过千项的举措,但北京营商环境与企业群众需求相比依然还有一定差距。这次《意见》制定时,并没有回避从企业家等各方收集到的有些“尖锐”的问题。

“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的改革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全面推开,有的改革主要针对某个环节,有的改革仅适用于部分经营主体。”杨秀玲说,下一步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拓展改革举措实施的范围和领域。

这其中,“一业一证”正是企业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审批改革之一。所谓“一业一证”,就是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于一张综合许可凭证上。以在北京经开区开设的全国首家“奈雪PRO茶饮店”为例,过去需连办三证、至少跑4次,现在则实现当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综合许可证。企业老板会算账:审批流程加速其实是帮企业提前开业盈利,既节约时间成本,又能增加收益。

目前,本市已经建成“一业一证”申办平台,完成餐饮店等40个“一业一证”改革行业上线工作,企业可同时办理多项许可事项,取得综合许可凭证,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证准营、一码联动”。

但是40个领域与市场经营的千行百业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看到了企业的需求,这次《意见》明确,将全面推行“一业一证”,在更多行业实行“一证准营”,切实降低经营主体准营门槛和成本。

《意见》在政务服务领域,聚焦企业群众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服务事项,持续扩大“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面。特别是针对企业群众反映突出的政策找不着、看不懂、用不上等问题,实施“政策环境规范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实施、兑现机制,发布涉及兑现办事类内容的政策应同步公开政策咨询电话,方便企业群众随时咨询。同时,将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统一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同时,本市也将从推动企业“点”上办事审批服务改革,向优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管理服务拓展,打造产业链与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重点围绕政策支持、服务配套等方面协同发力,“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配套服务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特别是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立市级综合审批机制,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推动跨部门协同改革创新。

改革重点领域扩容

人才保障、科技创新首次纳入

目光投向北京两大国际机场。每天与大飞机腾空而起的,是贸易往来的便利程度。首都国际机场已拥有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等7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具备整车进口、保税进口等完善的口岸服务功能;大兴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植物种苗2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已于今年2月投入使用,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2类指定监管场地正在加快推进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市商务局副局长李燕凌介绍,未来本市还将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依托北京“单一窗口”试点建立评价信息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口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京津冀建立统一规范的空港、海港服务质量标准。

除了像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监管执法、司法保障这种营商改革的传统领域,《意见》还从重点领域突破向多领域优化提升拓展,首次把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和服务提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

其中,在人才保障方面,把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行动”作为八大行动的第一个行动,以打造最具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目标,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构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吸引集聚科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积极性,建设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在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持续丰富青年人才社交、消费等场景供给;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向具备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事业单位等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停居留、出入境、资格认可、创业就业等便利性。

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服务提升行动”,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以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融资支持等为重点,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旗舰型一流科技企业,支持标杆孵化器建设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充分赋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自主权,激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构建新型共性技术平台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聚焦“三城一区”,促进“科学+城”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配套服务能力,为开展科研交流活动、实现高品质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从能办走向好办

推动实现“码上办”“一码通办”

实现市区两级98%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建设社保、公积金、交通出行等28个大类,760余项市级服务和17个区级旗舰店;上线租房提取公积金、居住证申领、进京证办理、路侧停车缴费、通学公交车等一批便民利企服务……作为网上办事门户,“京通”成为牵引“一网通办”的便民助手。

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介绍,用户在“京通”上不仅可以查询自己的身份证、户口簿等常用证照信息,未来在市和区级政务大厅办事时,还能通过“京通码”完成所需电子证照的确认使用,提升办事效率。此外,“京通码”还以卡包形式汇聚了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公园年票等卡、票、证照,进一步方便了用户的日常使用。下一步,将加快实施“城市码”建设工程,促进实体基础感知数据的融合关联和共享应用,推动实现“网上办、一码通办”的便捷服务,落地“京通码”在一码办事、交通出行等场景,拓展应用,丰富数字体验。

这正是本市未来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的缩影。根据《意见》,本市将以数字技术驱动政府审批、监管、服务流程再造、规则重塑、方式变革,推动“京通”“京办”“京智”功能升级,推动“一网通办”更加友好便利、“一网统管”更加高效联动、“一网慧治”更加科学智能;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行智能审批、在线导办、智能咨询等智能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庞大工程,涉及各领域、各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坚持不懈、共同努力。因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全市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推进工作闭环机制,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执行力。记者获悉,本市将建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营商环境指数体系,开展营商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杨秀玲说,本市将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久久为功,高质量完成《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用心、用情、用力擦亮“北京服务”品牌,让广大企业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关产品

评论